文化研究:弈林志和棋例人生合本(26)
2022年06月26日 新浪体育综合
(转自“杭州智力运动”微信公众号)
——弈林志和棋例人生合本
重赏之下就必有勇夫吗?
霍英东会长乐捐五十万美元张榜招贤的嘉言善行不胫而走,犹如一股热浪,温暖着人们的心田,顷刻间传遍象坛。继南方的《象棋报》《羊城晚报》兴会淋漓地鼓与呼之后,《北方棋艺》1985 年第 1 期首页也以“一九八四年象棋界八项新闻”为标题,刊出我国第一批五名象棋国家级裁判之一的陈瑞权所撰的文章。该文将此事列为第三项:“为了推动中国象棋国际化,亚洲象棋联合会新任会长霍英东,于十一月二日在香港宣布,他将以五十万美元巨额奖金,赠给五年之内在有胡荣华参加的中国象棋比赛中,取得冠军的非华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。”报刊的宣传及时准确,然而舆论反馈如何?
由于人们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,经历各异,他内心的情感、爱好、认知水平、关注焦点、思辨方法等等千差万别,所以面对同一事物,会见仁见智,得出异乎寻常的见解,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。对待五十万美元巨奖一事也是如此:心悦诚服额手称庆者有之;静观其变者有之;别具只眼,持有理性思考的保留态度者亦不乏其人。换句话说,对霍会长亮出的“大手笔”一致称颂与感佩,估计很难有人效法,此举虽不敢断言“绝后”,却肯定业已“空前”。但在巨奖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,真能请出一位象棋“超人”的主题方面,则是异议蜂起,言人人殊。《象棋报》主编、象坛名宿陈松顺先生与霍会长的原创精神不谋而合,在答复众多读者的提问时微笑表示:“胡荣华很少弈国际象棋,但他的水平,对国内国际象棋大师也颇有威胁,原因是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弈理有相通之处。以此推论,在五年内,有志领取巨奖的非华人国际象棋特级大师,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得到这笔奖金的。”陈松顺从三方面论述了这种可能性:“一、我国的中国象棋手转弈国际象棋,没有多长时间即达到较高水平,如北京刘文哲、上海徐天利、广东邓文湘等等。外国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的理论水平比较高,大多数是工程师、医生、教授、科学家,只要花三年时间,分阶段有系统地钻研杀局、残局、古局、全局和布局,就基本上能把中国象棋各种基本战术弄通,达到相当水平,剩下的两年时间,可马不停蹄地到亚洲各国(包括中国)寻师访友,访问交流,进行实战总结,之后就可以跟胡荣华较量了。二、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触类旁通,相得益彰,何况他们算度精深,无须再加训练。至于掌握先手,弃子抢攻,控制局面,判断形势等战理,几乎不学自明。因此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转弈中国象棋,已具有一定理论与功力了。三、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走法无大区别,只是国际象棋无河界,无九宫,无炮,中国象棋的兵不能斜行吃子,将士不能出九宫,马有别脚和象走‘田’字有所不同,因此转行习弈,基本上一说就明,以后只是深造的问题了。”陈松顺最后说:“练棋,五年时间不算长,要超过胡荣华,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。但应该相信,会有国际特级大师欲取巨奖的。到那时候,中国象棋世界化,就水到渠成了。”笔者注:此说可视作“同声相应,同气相求”一方的代表。而另一方则以综核名实的审慎态度探析可能遭遇的路障。比如曾与徐骥合编《广州棋坛六十年史》的褚石,在听取多人看法的基础上,在其编著的《棋城外史》中提到:能够当上国际象棋特级大师的外国棋手,他们每年的收入为数不少,一场国际性的争夺战,奖金也动辄以十万美元计。据说两年前香港曾有人拟出二十万美元,邀请美国的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到香港作表演赛,结果也谈不拢。五十万美元在一般人心目中虽有巨大的吸引力,但到了国际特级大师眼中,就不那么管事了。何况,中途改行,难有确实的把握。另外,“非华人”这个词也很不明确,如属外籍华人,怎么算?再有是否非要已获国际特级大师称号者,才有资格享受这项奖金,一般棋手就不行?至于此次专项比赛采用什么赛制为宜,也是非常关键的问题。总之,待澄清之处尚多,应当进行认真推敲。
民间广泛评议是好事,可供仔细参考;而官方决策则绝对不能有失。霍会长的壮举宏论一经报载,就引起亚洲象联和中国象棋协会的高度重视。鉴于:一、胡荣华是中国象棋高手的领军人物;二、象棋推广主任由中国担任;三、霍会长是向中国媒体首先公布的。据此,亚洲象联委托中国象棋协会负责制订该项实施计划。由于笔者在国家体委棋类处分管象棋项目,此项任务不容推卸地压在我的肩上。我虽力不从心,也只能勉为其难,挺过多处模棱两可左右为难的窘境,总算在 1985 年 12 月 9 日亚洲象联新加坡会议之前完工,呈交常务理事会审议并获得首肯。详情如何,下回分解。